Flutter 基础(一)移动开发的跨平台技术演进(转)
最近在学习Flutter,偶然发现 NiZerin 的这个系列的文章,写的非常好,于是决定一边阅读一边转载过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再次感谢 NiZerin 分享!
前言
本来这一篇应该介绍如何搭建 Flutter 开发环境的,但我想在了解 Flutter 前,不妨了解一下跨平台技术的演进,这样更有助于学习 Flutter,也能认清 Flutter 的优势和本质。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是玩技术的人,而不是被技术玩的人,对于不同的技术要有自己的判断。
1. 跨平台技术的诞生
我是 2010 年开始从事的 Android 开发,当时会 Android 和 iOS 开发的很少,也不火,所有人都在 “摸着河底过河”,项目更没有第三方框架一说,大都是自己写的,不像现在各种的框架满天飞。随着移动开发的发展,互联网公司也是层出不穷,有些公司迫于竞争,想要更迅速的更省成本的进行开发,就不再满足 Android 端一套代码,iOS 端一套代码。与此同时,其他技术领域和各大公司也都觊觎着这份大蛋糕,纷纷推出相关的技术,这样跨平台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开始在公司中生根发芽。
Android 和 iOS 生态太大了,我们可以把它们比作第一级生态,想要颠覆这两个系统的曾经出现过,但都失败了,因此建立次级生态是最稳妥的策略,Android 平台更加开放,因此次级生态的中心就是 Android,次生态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在 Android 系统的基础上魔改建立自己的生态,再或者推出各种跨平台技术建立生态。跨平台技术产生的框架实在太多了,很多还没等我们去学去了解,它们就没落了,成为了跨平台技术的发展的一个过度产物。跨平台技术的产物是不靠谱还是趋势,我想读完本篇文章你会有自己的理解。
跨平台技术的分类没有标准的答案,这里把它们分类为 5 种,分别 Web App、Hybrid App、语言编译转换、原生渲染、自绘 UI。下面分别介绍它们。
2. Web App
Web App 是指基于 Web 的应用,运行于网络和标准浏览器上,相当于一个网页然后加一个 App 的壳。2014 年 HTML5 的标准规范制定完成,在网络舆论上 Web App 大有取代 Native App 的气势,但 Web App 有以下缺点,使得它始终是 “主角的心,配角的命” :
性能低,操作体验不好
无法调用原生 API,很多功能无法实现,
依赖于网络,网速慢时体验很差,并且没有离线功能,优化不好的话会消耗流量
只能做为一个临时的入口,用户留存率低
在 Web App 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几个进化者,这里主要介绍 PWA。
2.1 PWA
PWA(Progressive Web App)意为渐进式增强 Web 应用,它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个概念,使用多种技术来增强 Web App 的功能:
用 Service Worker + HTTPS +Cache Api + indexedDB 等一系列 web 技术实现离线加载和缓存
实现了推送和通知
可以直接添加到手机的桌面上
使用 Service Worker 可以进行后台同步
总结起来,PWA 的主要的能力就是离线、推送、桌面访问,可以说 PWA 赋予 Web App 原生的体验,但是 PWA 一直不温不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游览器对 PWA 技术支持还不够全面, 不是每一款游览器都能 100% 的支持 PWA
国内一些手机厂商对 Android 系统各种魔改,对 PWA 的兼容性不好,甚至不支持 PWA
平台的竞争,iOS 对 PWA 的支持力度远远低于 Android,所以 PWA 在 iOS 上的体验打了折扣。PWA 面对类似的微信小程序和快应用的竞争中,并没有优势。
3. Hybrid App
除了采用原生和 Web 开发 App,还可以采用 HTML5 + 原生来进行混合开发,这就是 Hybrid。
关于 Hybrid 的诞生有一个小故事,某个二线互联网公司的 App 是以原生为主,HTML5 开发打酱油,随着应用越来越复杂,终于有一天发现原生有一个方法最大数限制,一些页面需要内嵌 HTML5 的页面,于是原生和 HTML5 团队一起做了第一个 Hybrid 项目,这一套代码兼容三端并且效率很高,因此 Hybrid App 就成了这个公司的主流,业界其他的公司也都纷纷效仿。
原生 App 的架构图如下所示。
通过原生 SDK 提供的 API,App 可以与系统底层通信,以创建 UI 组件或访问系统服务。这些组件被渲染到手机屏幕,屏幕产生的相应的事件会被传回给组件。因为每个平台的系统组件是不同的,你需要为每个平台开发单独的 App,而 Hybrid App 不必这样,Hybrid App 的原生 UI 组件用来展示交互复杂和渲染要求高的界面,其他的可以交给 HTML5 来展示。
Hybrid App 虽然开发效率高,可以跨平台,但是 Hybrid 体验比不上原生,对于需要快速试错、快速占领市场的团队来说,Hybrid App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后期团队稳定下来后,最好还是要做体验更好的原生 APP 或者使用其他体验更好的跨平台技术。
Hybrid 相关的技术有很多,比如 PhoneGap、Cordova、Ionic、VasSonic 等等,我们大概来了解一下。
3.1 Cordova
说到 Cordova,不得不提到他的前身 PhoneGap,PhoneGap 面向 Web 开发人员,通过使用 HTML、CSS 和 Javascript 构建跨平台 App。2011 年,Apache 收购了 Nitobi Software 和它的 PhoneGap 产品,并对 PhoneGap 进行开源,PhoneGap 2.0 版本时,产品更名为 Apache Cordova。目前 Cordova 支持的平台有 Android、iOS、Windows、Mac OS X、Electron。
Cordova 的体系结构图如下所示。
Cordova 同样使用 WebView 来展示界面,插件是 Cordova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pache Cordova 维护了名为 Core Plugins 的插件,这些核心插件为 App 提供访问设备功能,如电池,相机,联系人等。除了核心插件之外,还有一些第三方插件可以使用,你也可以开发一个自己的插件。
3.2 Ionic
Ionic Framework 是一个开源 UI 工具包,最早的目标是使用 HTML,CSS 和 JavaScript 等 Web 技术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由于 Web 技术的这一基础,Ionic 可以在网络运行的任何地方运行,比如 iOS,Android,浏览器,Electron,PWA 等等。
目前,Ionic Framework 已与 Angular 正式集成,但对 Vue 和 React 的支持正在开发中。
3.3 VasSonic
VasSonic 是由腾讯 VAS 团队开发的轻量级高性能混合框架,旨在加速在 Android 和 iOS 平台上运行的 H5 首屏。VasSonic 不仅支持服务器呈现的静态或动态网站,而且还完美兼容 Web 离线资源。VasSonic 使用自定义的 url 连接而不是原始网络连接来请求索引 html,因此它可以提前或并行请求资源以避免等待视图初始化。在这种并行的情况下,VasSonic 可以通过 WebKit 或 Blink 内核读取和呈现部分数据,而无需花费太多时间等待数据流的结束。
3.4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的主要开发语言是 JavaScript ,小程序的开发同普通的网页开发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
小程序的运行环境分成渲染层和逻辑层,这两层分别由 2 个线程管理,渲染层的界面使用了 WebView 进行渲染,逻辑层采用 JsCore 线程运行 JS 脚本。这两个线程的通信会经由微信客户端(Native)中的 JSBridage 做中转。逻辑层发送网络请求也经由 Native 转发,小程序的通信模型下图所示。
其中 WXML 模板和 WXSS 样式工作在渲染层,JS 脚本工作在逻辑层。
微信小程序和 PWA 都是基于 Web 技术,原理的区别是小程序类似 Hybrid 架构,WebView 渲染基本的网页内容,对渲染性能要求较高的组件,通过原生组件来实现,比如相机、视频、地图等等,另外传统 Web 无法访问的本地能力,需要通过 JS SDK 来实现,而 PWA 则是使用多种技术增强 Web 能力,以达到接近 Native 应用的体验。
微信小程序本身和 App 就不是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一个推广渠道,它更像是一张海报,用于快速推广倒流,而 App 则是要推广的对象。微信小程序的缺点很明显,体验上无法跟 App 相提并论,功能依托并受限于微信,无法进行拓展。可以说微信小程序就是建立了次级生态,这个生态中微信说的算,其他对手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4. 语言编译转换
语言编译转换指的是直接将某个语言编译为一个平台下的二进制文件。比较有名的是 Xamarin 框架,虽然它在 Android 平台是内嵌了 Mono 虚拟机来实现的,但在 iOS 平台下是以 AOT 的方式编译为二进制文件的,所以把它归到语言编译转换类型。
4.1 Xamarin
Xamarin 始创于 2011 年,2016 年被微软正式收购。Xamarin 是 Mono 项目的一个分支,基于.NET 的跨平台实现的一个开源项目。
与 PhoneGap 等框架不同的是,Xamarin 可以在 iOS 和 Android 刚推出新的功能时,第一时间调用相应的 API,而使用 PhoneGap 则需要等待 PhoneGap 封装的新的功能后才可以调用相应的 API。
Xamarin 的 Andriod 实现原理如下图所示。
C# 代码写的 Andriod 应用在运行的在 Mono 虚拟机中,ART 可以通过 ACWs(Andriod Callable Wrappers)的方式执行到 Mono 中的 C# 代码。C# 代码要是想调用系统功能或者 Java 的实现类库,可以借助 MCW(Managed Callable Wrapper)的方式来实现。MCW 是 JNI 的桥梁,可以使用托管代码调用 Andriod 代码。
5. 原生渲染
原生渲染在本篇文章中指的是由 JavaScript 开发并且由原生控件渲染,代表有 React Native、Weex、快应用。
5.1 React Native
Facebook 曾在移动端步履维艰,他们认为可以不借助任何原生开发手段来实现 Facebook 的移动应用,因此在早期选择了 HTML5,后来发现 HTML5 的效率始终无法和原生相比,因此在 2015 年发布了 React Native。
React Native 是 Facebook 早先开源的 Web UI 框架 React 在原生移动应用平台的衍生产物,底层对 Android 和 iOS 平台的原生代码进行封装,通过使用 JavaScript 就可以编写出原生代码。
Virtual DOM 是 DOM 在内存中的一种轻量级表达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渲染引擎生成不同平台下的 UI。React Native 与原生框架通过 Bridge 进行通信,如果使用 Chrome 浏览器进行调试,那么所有的 JavaScript 代码将运行在 Chrome V8 引擎中,通过 WebSocket 和原生代码进行通信。
5.2 Weex
Weex 是阿里开源的一款跨平台移动开发工具,它能够完美兼顾性能与动态性,让移动开发者通过简捷的前端语法写出原生级别的性能体验,并支持 iOS、Android、YunOS 及 Web 等多端部署。目前 Vue.js 和 Rax 这两个前端框架被广泛应用于 Weex 页面开发,因此 Weex 支持 Vue 语法和 Rax 语法,而 React Native 只支持 JSX 语法。
Weex 首先将编写的 Weex 源码,通过 transformer 转换成 JS Bundle。然后将 JS Bundle 部署在服务器,当接收到终端(Android、Web 端、iOS 端)的 JS Bundle 请求时,将 JS Bundle 下发给终端。在终端中,由 Weex 的 JS Framework 接收和执行 JS Bundle 代码,并且执行数据绑定、模板编译等操作,然后输出 JSON 格式的 Virtual DOM,JS Framework 发送渲染指令给 Native ,提供 callNative 和 callJS 接口,方便 JS Framework 和 Native 的通信。
5.3 快应用
2018 年 3 月份,由小米,OPPO,VIVO,华为等 10 家国内主流厂商成立了快应用联盟。快应用介于移动网页和原生应用之间,第三方应用以移动网页的形式进行开发,最终得到原生渲染的效果体验。快应用框架深度集成进各手机厂商的手机操作系统中,可以在操作系统层面形成用户需求与应用服务的无缝连接,很多只用在原生应用中才能使用的功能,在快应用中可以很方便的实现,享受原生应用体验,同时不用担心分发留存等问题,资源消耗也比较少。对于每台手机设备,应用可以从多个系统入口,引用用户体验产品。
与 React Native 和 Weex 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
快应用自身不支持 Vue 或 React 语法,它采用的是 JavaScript 开发。
React Native 和 Weex 的渲染引擎是集成到框架中的,每一个 APP 都需要打包一份,安装包体积较大,快应用渲染引擎是集成到 ROM 中的,应用中无需打包,安装包体积小。
和微信小程序很像,快应用本质上也是要建立次级生态,快应用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快应用实现划分为编译时、运行时两个方面,UX 页面源码经过编译时得到 JS,然后经过运行时得到界面 UI。每一个页面由 HTML+CSS+JS 组成,编译运行后得到内存中的 DOM 树。多个页面组成一个项目,编译后得到 rpk 文件,最终运行时以应用形态呈现。
快应用推出 1 年后仍然不温不火,面对微信小程序,快应用在流量和入口等关键数据都无法与小程序匹敌,未来发展堪忧。
6. 自绘 UI
自绘 UI 指的是通过在不同平台实现一个统一接口的渲染引擎来绘制 UI,而不依赖系统平台的原生控件,这样做可以保证不同平台 UI 的一致性。不用像 React Native 一样,随着不同平台系统版本的变化,开发者还需要处理不同平台的差异,甚至有些特性只能在单个平台上实现,这样无法保证不同平台 UI 的一致性。自绘 UI 框架的代表有 Qt 和 Flutter。
6.1 Qt
Qt 产生的时间很早,Qt 第一版于 1991 年由 Trolltech 发布。后来在 2008 年,Nokia 斥资 1.5 亿美元收购 TrollTech,将 Qt 应用于 Symbian 程序开发。2012 年 8 月 9 日,Nokia 将 Qt 以 400 万欧元的价格出售给 Digia。2016 年 Qt Group Plc 从 Digia 分拆出来,2014 年 Qt 开始支持移动端的 Android、iOS、Wp 平台。虽然 Qt 在 PC 领域发展良好,但在移动端表现不佳,很少有人提及或者用 Qt 去开发移动端。
6.2 Flutter
Flutter 是谷歌的移动 UI 框架,可以快速在 Android 和 iOS 上构建高质量的原生用户界面, 它的前身是谷歌试验项目 Sky。
Futter 提出了一切皆 Widget 的概念,除了基本的文本、图片、卡片、输入框,布局方式和动画等也都是由 Widget 组成的。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 Widget,就可以实现复杂度的界面。
Flutter 框架采用了分层设计,此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开发者使用更少的代码完成更多工作。例如,Material 层是由 widgets 层的普通 widget 组成的,而 widgets 层本身是通过来自 rendering 层的低级对象构建的。
目前在 Flutter 基础上开发的框架已经开始出现,这也证明了业界普遍开始认可 Flutter,并开始进行尝试。
总结
跨平台技术的分类没有标准的答案,这里也只是粗略的进行分类,并对每个分类的主流框架进行介绍,实际上还有很多框架没有提到,它们不是没落了,就是缺点明显难以使用,再就是大公司的 KPI 产物。跨平台技术的演进好比百家争鸣,极大的促进了跨平台技术的发展。在我看来,这些技术让不同技术分支的程序员都可以参与到移动开发中,享受移动开发的乐趣,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跨平台技术的优劣之分是很难去评判的。我更希望有一个框架能统一整个跨平台技术,这个框架会是 Flutter 吗?还是下一个未知的框架?你更看好哪个跨平台技术呢?
————————————————
原文作者:NiZerin
转自链接:https://learnku.com/articles/29481
版权声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保留以上作者信息和原文链接。
「二马说」第十一期:世界名将如何选择内外置底板(男子篇)
关于器材,您可能有很多疑惑。刚好,我们又有很多答案。尽管对于答案,每个人的理解也都不同。这不,搁这里,我,黑马;他,掌柜小马哥。我们二马就有着不同的理解,谁对谁错,可以有您自己的判断。
是为题记。
这一期,咱们要聊的是:出名的男选手们,尤其排名世界前10的,是怎么选的内置或外置纤维底板。到底怎么选的,这事说来复杂。有自己试着觉得好的,有的纯粹跟风(Vis和W968能这么火,必定有大批跟风的因素),有的是教练组建议。我们主要还是从技战术的特点上来聊,到底说得对不对,就由各位看官论断了。
同样的一首《Mojito》,有人觉得是周董江郎才尽了;有些人觉得“痛苦才是创作的源泉”,而杰伦现在生活比较幸福,所以歌曲大都轻松愉快。所谓雾里看花,有些东西,你看到了什么,他便是什么了。
内置和外置有啥不同
内置一般指纤维层贴合于大芯两侧,外置是纤维层直接置于面材之下。
一般来说,内置纤维的板子(包括ALC、ZLC),中小力量下手感更柔和,偏纯木,有更多的持球时间和发力空间,形变更大。弧线能力和旋转制造更强。发力后开始有更浓的纤维味,而且大部分配的是阿尤斯大芯,底劲更足。本文主要涉及到的内置球板:W968、博芳碳、N301、李佼特制、张本智和ALC、Inn ALC、飓风王内置。
外置的,脱板速度更快,形变恢复也快,球风就是快捷省力。如果你要近台快,借力好,那么外置是更好的选择。而且,外置ALC和ZLC,大部分用的桐木大芯,吸震更好,手感通透好控。本文主要涉及到的外置球板:波尔精神、波尔ALC、Viscaria、506X、许昕蓝标、碳素45。
黑马: 先说说队长马龙吧。他职业早期也是用过波尔精神和波尔ALC,那时反手的技巧也是蛮丰富的。后期转用506和968,越发地多用正手了。就是说他从用外置底板到内置底板,打法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小马: 基本上就是没反手了,主要靠正手得分,反手以牵制、控制为主。
黑马: 马龙如果当初直接从外置芳碳的波尔ALC跳到内置的龙五(W968),估计也会不习惯。但他经历了一个从外置到七层纯木(W506),再到内置的过程。另外一点,可能大众感兴趣的,就是传闻马龙要换(或者已经换了)内置蓝芳碳的底板,这个有没可能?蓝芳碳相对来说,借力更舒服,爆发力更好,可能比黄芳碳省力点。
小马: 有可能啊,而且很有可能。他自己也觉得黄芳碳的W968太累了。红双喜很容易做出来,毕竟有个研究所。
黑马: 外置的红双喜特制T685和K161有些球友也评价很好,说明做蓝芳碳是没问题的。品控我们不知道,因为没推出市场(就最近弄了个外置蓝芳碳的506X),不过做给国手的个别精品应该是能办到的。
小马: 红双喜主要是考虑卖得最好的款式要价值最大化,其余能做也不着急做。做了也不着急推,推了也不着急走量。
黑马: 小胖呢,之前也试过红双喜特制968结构的。现在又打回Vis。也不是说他不适应。只是用968的时候,不自觉地退台,拉球动作加大,虽然说弧线感也挺好的,但就是在近台的压迫感差了些。
小马: 樊振东当时用的是这个,968版的博芳碳。板皮是N301的板皮(寇头面材),确实是个内置,然后那年就让奥恰洛夫打得挺惨的。
黑马: 当初他是打算走马龙的路子,强化控制和正手杀伤?
小马: 他正手用多了以后,漏洞比较多,因为一个是站位问题,另一个是确实使外置底板(Vis)的年头比较多,平时正手封盖对方的中台爆冲,弧线距离短而好控,换成内置底板(博芳碳特制)的时候,这球没有了,出界比较多。
黑马: 许昕倒是挺特别的,斯帝卡也很配合,设计一个外置纤维的板子(许昕蓝标)用来打中远台。试过N301,就是用不了,有没分析背后的原因?
小马: 许昕主要的动作还是要在中远台才能发挥出来,他要把球先兜起来,然后再往前送。其实他的优势在高球。这话说了,好多人肯定得笑话咱们,但是确实许昕的优势是在高球,是高球转换出来的机会。不是平打,不是靠两个人打摆速转换出来的机会。N301那个弧线,你看薛飞,反手横打过来是低短,拧过去以后没什么速度,就是靠旋转,这就要求三板到四板到五板的连续性特别好。
一方面是身高,另一方面是许昕打球的时候腰运用得不怎么好,甩的幅度太大。原来在国家队为什么主力位置不稳,就因为打法上有点落后,改了大球以后,慢下来了,有机会了,做得比原来好了,就这么回事儿。
我个人觉得就是许昕确实适合那种外放型的底板,就是后劲得特别大,大到盖过那个板面的蹦弹效应。那个蹦弹对他来说没用,他所有的就是说球都打到中台以后才能发上力,所以蓝标确实太适合他了,极强纯木也是比较适合的。
黑马: 昨晚打李佼特制(内置PLC)的时候也有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这个蹦弹效应对个人的影响。李佼特制结构上类似Innerforce ZLC,不过力材加厚,比较蹦弹。反手配T05 fx相当不错,难得打出一晚这么好的反手。不过正手位,我朋友说这么弹的板子不适合我(刚开始有点hold不住),他说我都是退台发力,只要板子够吃球,然后有后劲就行了。说我正手打729玫瑰芳碳王(内置KLC)还是拿块柔和点的巨齿鲨都能达到吃球和底劲的效果,对胜率没什么影响。
黑马: 方博呢?原来世乒赛拿男单亚军的时候,用的博芳碳特制968,现在用金标Vis。感觉都可以,有点无缝切换。是他这两年的技术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吗?
小马: 方博这事我跟你的观点不一样。他跟风使的这个Viscaria以后,好像技术上有一些倒退,就是原来他正手的杀伤力主要集中在内置的那个弧线,跟马龙一样,从中下方发力,然后往上卷,那个球二跳下扎,有时又拐得厉害,很难防守。使了这个金标Vis后,正手那个球变得很直了,跟对方对拉经常怼不过。反手也没强化到哪里去,他反手大路球不错,但是没有樊振东那种精细的进攻,也不像林高远的防守带进攻,也没有王楚钦那种中近台的转换。
黑马: 归根到底,可能就图个省劲呗。周雨也耍过W968,不过现在主打Vis。算是退台兜和抡能用好968,反手的技术水平也确实合适用Vis的,质量贼高。
小马: 对。我觉得发力时间比较长,柔韧性比较好的,适合打内置,就是能都拐起来。包括陈梦用那个飓风王又换回碳素45。飓风王打着就是不灵,为什么,因为陈梦她发力也是短促,不是那种长发力的。
打内置打快了就张本智和例外。所以说物极必反,他使了一个长弧线的底板能打快攻,结果也打出一个特别高的成绩,这个现象都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黑马: 张本智和ALC这个板子有点特殊,跟Inn ALC不一样,退台发力显得有点肉。但是在近台借力封挡防守时,反弹速度确实快。
小马: 你的意思是它是一块快攻类的内置底板?
黑马: 对,这个板子有点奇葩,底劲不如Inn ALC,但在防守对方弧圈时,回弹的一速很快,而且上台率高。都有些外置芳碳的味道了。所以蝴蝶还是厉害,几支外置ALC(Viscaria、波尔ALC、林高远ALC)看起来每一层的厚度都一致,就是做出了不同的味道。加拿大的张默不是用张本智和ALC打正胶嘛,就是这板子在借力中的击打速度是相当不错的。
小马: 说到这个内置,想起郑荣植打龙五的时候非常烂。之后用冰激凌好多了。
黑马: 他打龙五(W968)的时候,感觉正手还是很猛的。就是动作别扭,但上台率和质量都蛮高的。就是反手有点失控。有时太弹,有时掉球。
小马: 对啊。他没反手没法活着。
黑马: 现在不知是用冰激凌还是Vis了。
小马: 肯定是Vis。冰激凌我打了,反手特别硬。
黑马: 奥恰洛夫呢?虽然是Vis手柄,不过后来官方说他使的还是内置ALC结构的。用内置打出那个反手,也是疯狂,真的是打透了。不过之前就传闻他用了人妖的W968。
小马: 还有一个人,是从外置打成内置,打臭的,德国队的弗兰西斯卡。原来打的是超级张继科,现在换成阿波罗尼亚ZLC。
黑马: 弗兰西斯卡当年用阿波罗尼亚ZLC打世乒赛团体赛不是表现蛮好嘛,这两年水了?
小马: 他刚开始使的时候还比较柔和,旋转比较好。后期就老是想一板致死,哪有那个球啊?!
黑马: 法尔克的新板子不知道出来没?内置芳碳那个。
小马: 总体上,我觉得内置这个风格不适合他正胶吧。
黑马: 有可能他正胶比较厉害,打内置或外置都问题不大,但他正手需要用内置才够持球。我有位朋友,在省队集训,也是用着968反手贴生胶。主要不是968打生胶好,是他想正手暴力点,哈哈。
小马: 那真的有可能,我们这儿有个球友,横板,就是后来正手改的正胶VO>102。底板就是W968。一开始水平属于垫底的,现在中上游,那个正手还是挺难接的。
黑马: 小林子(林昀儒)呢?看起来是超级张继科,但也有人说是特制Inn ALC。
小马: 那个确实是超张,有图。Inn ALC可能性极低。林昀儒的正手基本就是在拍,拉弧圈比较少,挂起来就是拍,内置芳碳没有这个性能。内置芳碳就是拧起来,紧接着退半步拉冲。你看林昀儒是球体的上半部,连续的攻打,两个角度,如果是Inn ALC(除了张本智和ALC好点),很难做到。因为内置ALC那个速度慢啊,达不到连珠炮弹似的进攻。
聊到这里,笔者和小马哥都气喘吁吁,仿佛从一楼爬到几十层楼以上的天台。幸好女选手没有放一起聊着。怎么说呢?也许整篇文章你看起来会没有个中心点,不过其实就是聊天呗,能够给大家伙一点启发,很多还是需要您思考下、整理下。这个栏目就是你们看完后,能对买拍子有个框架性的认识,这就足够了。
~~~~~~~~~~结尾分割线~~~~~~~~~~
二马说,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歪理邪说。虽是街谈巷语,却尽量言之有据、有案可稽。希望大家继续支持二马说,您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想聊的。
下一期,我们聊聊,世界名将如何选择内外置底板(女子篇)。
相关问答
我持证电工,想找一份电工活,有什么找工作平台推荐?
很高兴回答持有电工证有什么找工作平台推荐?这个问题。首先您有电工证,只要确实有技术有经验的话走到哪里都会很吃香。这里小胖主要介绍一些平台,希望对您有所...
机房地面维修插座有必要预留吗
小胖怡情1天前扩展回答1计算机房地面用鲁班防水胶还要做保护层吗需要的...PLC、伺服马达、测试卡、各种仪器仪表等产品及精密电气的专业化维修和销售。希...